在微博和空间里,很多人向我询问过与交传笔记法有关的问题,我整理了几个比较典型的,将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一下。
意群的划分。为什么要划分意群以及如何划分是同学们问得比较多的问题。在我看来,划分意群主要是为了理清句子的逻辑线索,便于解读笔记和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。我在初学笔记法的时候就养成了随手画竖线分割意群的习惯,一方面是老师的要求,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确实从逻辑整理中获益匪浅。例如某个演讲者滔滔不绝地讲了5分钟,假设你不划分意群,把所有的内容都横向记在一起,回过头来解读笔记时,就会感到很困惑,不知这么多挤在一起的内容和符号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。意群的划分没有固定要求和标准,只要你感觉一层完整的意思传达出来了,就可以画一道竖线或另起一行表示完结。我个人的习惯是笔记只记名词(主语和宾语),动词大多数用箭头、符号来表示,然后运用固定搭配和逻辑顺序整理出完整的信息。如“我十分高兴来此参会”这句话,我只记“我”(I)、“高兴”(笑脸符号)和“会议”(⊙)的符号,然后用一个向右的箭头表示“来”的意思。这句话要单独占一行,每个名词都用竖线间隔开来。这就是我划分逻辑和意群的方式。又比如,“我出生在一个富裕人家,但我并不快乐”这句话,我可能要分两行来记,头一行记“我”、“富”(rich)、“家”(家的偏旁“宝盖头”)的符号,第二行记“b(but,表示转折)”和“哭脸”,然后用短期记忆和逻辑串出整个句子。当然,笔记法见仁见智,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法不一定按照我的习惯去做上海翻译公司。
符号化还是文字化。很多初学笔记者看到教材或资深译员用各种符号来做记录,心里羡慕得很,恨不得将一切都符号化、密码化。有人甚至回家自己发明了上百个不同的符号,结果睡醒一觉什么都记不住。这就陷入了一种误区。有经验的口译员知道,每一场会议都会遇到不同内容、专有词汇等,这些不是一两个符号能解决的。与其当时现场苦想符号,不如随手用文字(中文或英文均可,只要自己能看懂)记下来并调动短期记忆和背景知识。我建议大家只记住30-50个常用符号就好,剩下的东西可以临场随意发挥,怎么顺手怎么记,只要自己能看懂并翻译出来,就是胜利。至于这些符号,后面我推荐教材时会介绍。
笔记还是脑记。有些笔记法学了1-2个月、初步掌握要领的同学听到音频就兴奋,恨不得像录音机一样“逐字记录”,密密麻麻写了一大堆,最后要么辨别不出自己写的东西,要么没有时间理清逻辑、思考表达方式。还有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,因为笔记法不熟,什么都用脑子记,有些专有词汇、数字、长句或比较复杂的内容,因为记忆负荷太大记不下来,同时也没动笔,最后不知说什么好。其实脑记为主还是笔记为主没有定论,但是脑记为主不代表不需动笔,笔记为主不代表“逐字记录”。笔记法只是个辅助工具,帮助译员回忆演讲者所传达的内容,同时争取利用这段时间差理清逻辑、找出译法。如果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(note-taking for the sake of note-taking),那无异于本末倒置。一般而言,年轻翻译、短期记忆力不强、笔记法较娴熟、手头较快的译员比较倾向于笔记为主;年长译员、短期记忆力很强、笔记法不太娴熟或懒得多动笔的译员比较倾向于脑记为主。但无论哪种译员,在听到数字、专有名词或演讲者“一二三”地罗列要点时,都会动笔记下来。
关于专门教授口译笔记法的书,我推荐武汉大学吴钟明老师的《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》,红色封皮,附带音频,现在已经是第二版了。里面有常用笔记符号,专有名词缩写,还有带笔记法指点的单句、段落和篇章。我非常喜欢这本书,在教学时也用它做教材。现在市面上还有林超伦、朱彤等人的书,有些也配笔记法,大家可以参考广州日语翻译。
最后需要说明一点,口译笔记法并不等于专业速记,它只是提示译员完成现场口译,具有很强的时效性(即某场口译过后,这些符号可能马上失去其作用和价值)。因此如果有人找学过口译笔记法的你做专业速记,最好还是三思而后行。 |
|
|
|
注:1、上述翻译行业适用于笔译和口译服务,而笔译类别则专指公司可处理的笔译文
件。
2、如需了解详细信息,请点击相应的行业或来电来函与公司取得联系。
3、相关翻译报价请单击顶部的翻译价格体系查看。 |